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

語言文字的不二法門-聽、講、讀、寫

作者:Queenie Yeung (楊沛群)
 
人類的心靈錯綜複雜及不同面向,當人們欲將心底的內容展現出來的時侯,就會運用最直接快捷的傳遞工具─語言,再其次的就是文字了,然而在現今的圖象感官文化,功利和資訊膨湃的年代裏,新一代的學生語言文字水平,一代不如一代卻是不爭的事實,而大學中學化,中學小學化的年輕現象,警醒了我們對語言文字智能(Linguistic Intelligence)訓練推動的注意,在其他非正規教育的渠道裏,其實透過生活化的講、聽、讀、寫也可以訓練青少年的語言文字智慧。

聽、講、讀、寫的關係非常密切且互為相關,“講”最為直接,尤其是即時反映的溝通對話最講技巧,“寫”則可以深思熟慮整理修剪好才舖陳出來,而“閱讀”乃是語言文字背後的資料庫,“講”與“聽”則是資料文字組織背後的前線技術演譯員,因此講、聽、讀、寫互為共生共存。

聽─較為被動,聆聽者在耐心聆聽過程中認知他人的內心世界,分享別人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擷取他人的睿智,啟發思想,激勵感情,培養分析力,改善自己的說話技巧。

講─較為主動,它蘊含多種傳達功能如:報導描述,解釋論辯,表情抒願、褒貶賞罰、祈求律令      、導引用法等等;在表達一念之際裏揉合了內心世界的建構,如邏輯、文字、次序、分析、寫作、記憶、分類、計算等等思考綜合佈局,並於霎那間演譯出來;在表演過程中配合聲調的抑揚頓挫,咬字的吐納和眼神感情的流露技巧等,因此透過說話能與人建立人際關係,也能樹立自己獨特形象。

讀與寫關係密切,杜甫名句“讀破萬卷書,下筆有如神”,句語帶出讀與寫的神緒,若要下筆如有神助的話,就必須靠自己平日的知識儲備,若從大腦“輸入”和“輸出”的角度看,閱讀是最有效的方法,沒有輸入的磨練,又可來有輸出的本錢呢?一分耕耘一分收穫,閱讀愈多邏輯力愈強,也就強化(reinforce)了語言的表達信心。

若要培育青少年對語言文字的興趣,可以生活化地運用聽、講、讀、寫方法吸引他們,如
1)  建立口語與文字的關係:講故事、背書、寫標語、壁報宣傳佈置,小記者探訪錄音、辯論會、分享會、話劇編排及對談會等。
2)  多利用文字媒介:寫便條、心意咭、文字遊戲、徵文比賽、問答賽、電腦資訊運用等。
3)  培養愛看書的習慣:閱讀比賽、把書本作禮物、參觀圖書展及圖書館等。

聽講讀寫四種溝通能力及概括了語文教學的全部
說的訓練最考功夫:說話是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一環,如學生在小組討論時想告訴別人自己的看法,就要組織腦袋的知識,同時也會創造新的意念。小組交流是一個輸入、對比、批判、組織、創造的過程,但學生不會因為交流而發展各種能力,而是透過觀察模仿的階段,才可內化成為終生的能力。

老師的責任就是做這個棚的骨架,讓學生一步步攀爬上去。閱讀就是這個骨架,老師要言之有物,有華采、有情義,一定多讀好書。學生就能效法。寫筆記、撮要、重組文章大綱、批評,都是「說」之前的準備;說之後又可以寫,鞏固說的過程之創新和發現。

Copyright © 2011 所有文章,均屬作者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